,欢迎光临!
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证监动态 >> 朱邦凌:IPO常态化理应包含发行节奏的变化

朱邦凌:IPO常态化理应包含发行节奏的变化

2017-06-06 08:56:16 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:50030

6月2日晚,证监会核发了4家新股批文,筹资总额不超过15亿元。相对过去基本每周10家、50亿元左右的频率,无论是从核准的新股数量,还是融资规模来看,IPO发行节奏出现了放缓信号。

  IPO发行节奏放缓,并不意味着IPO常态化的受挫,因为IPO常态化本身需要适度,也理应包含发行节奏的变化,呼唤尽快建立真正市场化调节的IPO发行节奏。

  近期市场的深度结构性调整,给“IPO无关指数论”者上了一课。截至6月1日,有1600只股票跌破了2638点价位,有80多只股票跌破了2013年6月1849点价位。更为致命的是,多家公司发出股权质押警报。以5月23日收盘价计,并以质押率4折、警戒线150%计算,共有233只个股639笔股权质押交易低于警戒线,需要追加担保品,对应5月23日市值为1182.66亿元。

  事实证明,并不能把IPO常态化等同于新股发行大跃进,这将给A股市场带来估值重估的系统性风险,导致一、二级市场双输的局面,而使IPO改革再次陷入困境。以休克疗法推进“事实上的注册制”是行不通的,IPO发行节奏需要根据二级市场的变化来随时调整。

  在成熟市场,新股发行节奏也随市场行情的冷暖而变化。以自2009年以来进入牛市迭创新高的美国为例,2016年只有105家公司在美国上市,IPO数量比2015年下降了逾三分之一,融资规模降至188亿美元。2016年上半年香港IPO融资总额435亿港元,较2015年同期的1294亿港元下降66%。

 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的是,成熟市场IPO节奏的变化是完全市场化的自然调节,而非来自监管者的行政干预。当行情低迷时,拟上市公司无法得到较高的预期估值,自然会推迟或取消IPO计划。让发行人自己去选择时间窗口,让发行人、中介机构、投资者几方面博弈价格,既是各方定价估值能力的体现,又不使市场丧失融资功能,这是真正市场化的IPO发行节奏。

  反观国内的IPO节奏,带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。我们为何迟迟无法建立市场化的IPO发行节奏,根源在于市场内在的两难困境:

 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,IPO意味着从市场抽血,估值体系面临重估,节奏过快就会引起估值坍塌。

  从融资者的角度来说,即使市场低迷,但中小创的高估值对其仍有强烈吸引力,有着强烈的上市融资动力。目前创业板市盈率仍然在40多倍,中位数市盈率在70倍。而上市的新股,在首日44%涨幅后,一般仍有十个以上的涨停板。正是这一原因,A股才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新股堰塞湖,在IPO大门外跃跃欲试谋求上市的公司如过江之鲫。

  欲化解这一困境,只有首先尊重A股核准制下存量资金的现实诉求,进行适度的IPO常态化,根据行情变化调节IPO节奏。同时,以适度的IPO常态化倒逼价值投资,防止题材股、垃圾股过于泡沫化,不能走过去动辄暂停IPO的老路。另外,对股权质押进行规范,缩减股权质押规模,降低质押率,防止IPO挤泡沫时出现系统性风险。而治本之策,是平稳推进注册制改革,只有注册制才能真正形成市场化的IPO发行节奏。

发表评论
网名:
评论:
验证:
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(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)
赞助商链接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服务与报价 - 使用许可协议